體系完整 機械工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2019/10/9 10:22:06 標簽:中國傳動網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產業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資金密集,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機械工業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和工業的重要支柱和主導產業,其經濟總量占國內整個裝備制造業的2/3以上,占全國工業的1/5以上。2018年,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8.82萬家,占全國工業23.31%;資產總計23.42萬億元,占全國工業20.65%;主營業務收入21.38萬億元,占全國工業20.91%;利潤總額1.45萬億元,占全國工業21.84%。
新中國成立以來
機械工業發展成就斐然
伴隨著新中國前進的步伐,中國機械工業經歷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與改革開放40年的跨越發展,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經歷了抗擊國際金融危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的挑戰,經歷了調整振興、轉型升級、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變革,整體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70年來發展成就斐然。
產業體系逐步完整
產業規模迅速壯大
舊中國的機械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百余年時間里,只能在沿海沿江制造少量簡易產品。新中國成立后,在前蘇聯幫助下才初步建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機械工業體系,經過70年來的不懈努力,中國機械工業從小到大,從修配到制造,完成了從制造一般產品到高、精、尖產品,從制造單機到制造大型先進成套設備的轉變,建成了產業門類齊全、產品品種豐富、具有較大規模、具有相當實力和技術水平、成套水平不斷提高的完整產業體系,在全國工業體系中占比超過20%,對我國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居全國工業領域前茅。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49年,機械工業企業數量微不足道,1978年企業數量發展到10890家(不分規模),2018年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數量已達到8.82萬家,占全國工業的比重高達23.31%。
1949年機械工業職工人數僅10.7萬人,1978年職工人數達499.13萬人,2018年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平均人數已達1900多萬人,占全國工業的比重超過20%。
1949年機械工業總產值僅有5.59億元,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上升到1082.28億元,2016年機械工業銷售產值已達24.73萬億元(2017~2018年國家統計局未公布產值數據),是1949年的4.42萬倍,是1978年的228.5倍,新中國成立以來年均增速達17.3%,占全國工業的比重由1952年的4.2%升至2016年的21.47%。
1949年機械工業增加值微不足道,1978年增加值為97.2億元,2008年約2.4萬億元,2018年約6萬億元(測算值,國統局未公布),是1978年的617倍,年均增長17.4%。
2018年機械工業資產總額為23.42萬億元,是1995年有記錄以來1.67萬億元的14倍,年均增長12.17%;主營業務收入為21.38萬億元,占全國工業的20.91%,是1990年有該項指標紀錄以來3379.2億元的63倍,年均增長16%;利潤總額為1.45萬億元,占全國工業的21.84%,是1978年69.2億元的210倍,年均增長14.3%。
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國際地位穩步提升
新中國成立初期,機械工業基礎薄弱,能生產的機械產品甚少,產品水平與世界先進無法相比。經過“一五”“二五”時期的努力,與國際水平差距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再次拉大。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機械工業規模與實力日益強大,之后一段特殊時期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步縮小,在世界機械工業中的比重不斷提高。按產品銷售額比較,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機械工業占世界機械工業的比重微不足道,到1985年才達3%、1990年升至4%左右,至2009年已迅速提高到20%左右,2018年升至30%以上。在世界機械工業中的位次,新中國成立初期在20位以后,2009年躍至第一位,至2018年已連續10年居于首位。
70年來,我國機械工業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了大量裝備,機械產品國內市場自給率逐步提高。自新中國成立之初至改革開放初期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國民經濟發展所需的先進大型成套裝備大多依靠進口,國內設備自給率不到60%,上世紀90年代提升至70%左右,2003年超過80%,2009年超過85%,此后始終保持在85%以上的水平。如今,機械工業許多重要產品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少量生產或不能生產,躍居為世界首位,如汽車、載重汽車、摩托車、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變壓器、機床、內燃機、礦山機械、起重設備、拖拉機、混凝土機械、挖掘機、裝載機、水泵、風機、氣體分離設備、塑料機械、數碼相機、復印機等,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世界機械工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汽車,1956年新中國生產第一輛汽車,當年汽車產量僅61輛,全部為載重汽車;1978年汽車產量14.9萬輛,居世界第18位;2009年汽車產量已達1379.1萬輛,躍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汽車產量2780.9萬輛,連續10年居世界第一位,中國對世界汽車產量的貢獻居各國之首。
發電設備,1951年產量僅1.6萬千瓦,1978年產量483.83萬千瓦,2004年產量7137萬千瓦,躍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產量首次超過1億千瓦,至2018年,已連續十三年產量超過1億千瓦,穩居全球首位。
金屬加工機床,1949年產量僅0.16萬臺,1978年為18.33萬臺,2009年達79.92萬臺,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產量為71.86萬臺,穩居世界首位;其中數控機床1978年產量僅有581臺,2018年達21.33萬臺,穩居世界第一。
內燃機,1949年產量僅0.74萬千瓦,1978年產量為2905.67萬千瓦,2018年產量達27.01億千瓦,穩居世界首位,是1949年的37萬倍,是1978年的93倍。
起重設備,1949年產量僅0.6萬噸,1978年生產27.42萬噸,2018年產量為777.11萬噸,穩居世界首位,是1949年的1295倍,是1978年的28倍。
大中型拖拉機,1958年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誕生,1978年產量為11.43萬臺,2007年產量達20.31萬臺,約占全球產量的20%,躍居全球首位,2018年產量為24.35萬臺,居世界第一。發展到目前,全國農作物機械化率已達66%,農機裝備國內市場供給率達到90%以上。
產品水平逐步提高
技術水平明顯進步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農業、冶金、礦山、電力等機械設備基本為空白,大多數機械廠只能從事修理和裝配業務。經過70年來的發展,農業機械從維修舊式農機具起步,通過技術引進、自主開發和技術改造,現已研制出一大批高水平農機具,120~180馬力輪式拖拉機已替代進口并遠銷國外;冶金機械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現設計、制造技術已漸成熟,結束了中國現代化鋼鐵企業全流程所需技術裝備主要依靠進口的歷史;礦山機械從只能生產少量小型設備,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世界上少數能成套生產大型露天礦山設備的國家之一;電力裝備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在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創新,產品水平、國產化率不斷提高,主要電力裝備不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本滿足國內需要并實現大量出口,其中三峽右岸機組實現國產化,百萬千瓦超超臨界參數的火電機組實現批量生產,輸變電設備新中國成立前只能生產10千伏以下設備,如今中國首個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工程已投入運行,國產化率達到90%,創造了世界電力史上的奇跡。
70年來,機械工業自主創新成效顯著,關鍵設備和重大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1961年國家批準制造的九套大型設備,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冶金、航空、航天和造船工業提供了重要關鍵設備。1962年和1964年投入生產的兩臺萬噸水壓機,為電站建設、航空、軍工等工業部門提供了大量大型鍛件,為國家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的三峽工程,所采用重大裝備的技術參數、容量和規模等指標,許多都達到或超過設計時的世界先進水平。21世紀以來,自主設計制造的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風電已與世界先進風電技術接軌,自主建設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示范工程項目、特高壓輸變電領域技術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百萬噸乙烯“三機”、20兆瓦電驅天然氣長輸管線壓縮機組、10萬立方米/時大型空分設備等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大型伺服壓力機及伺服沖壓生產線關鍵設備,打破了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并出口到美國等發達國家。起吊重量2000噸及以上的大型履帶起重機等一批工程機械產品,整體技術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1世紀以來,一大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陸續建成,機械工業6000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及行業科學技術獎。機械行業標準數量從1978年的3400項發展到當前的1.72萬項,重點領域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達80%以上。機械主導產品的技術來源國內占比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24.5%上升到現在的70%,國產機械裝備的國內市場滿足率已超過85%,“中國裝備,裝備中國”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70年來,在裝備制造能力提升的同時,機械工業產業結構也不斷優化,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哈電、東電、上電三大集團生產的發電設備,已占全國總產量的70%以上。汽車前十家企業產量已占全國總產量的近90%,形成了6大類、120多個品種,基本可滿足國民經濟和用戶需要的產品結構。通用機械、重型機械、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等重點產業,都在國家經濟社會建設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向好,東西部產業均衡協調發展保持良好走勢。
新世紀以來,節能減排、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對行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據統計,機械工業萬元主營業務收入綜合能耗從1995年的0.51噸標準煤降至2018年的0.06噸標準煤。我國已成為可再生能源設備的主要制造國和出口國,共向世界提供了約三分之一的太陽能板,制造了近一半的風力渦輪機。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裝備發展迅速,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穩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車占全球市場保有量50%以上,2018年產銷127萬輛和125.6萬輛,已連續四年居世界第一。工業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自2013年以來,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18年產量達到14.77萬臺,占全球產量的比重超過38%。兩化融合深入推進,水平不斷提升,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已經起步。服務型制造廣泛開展,一批先行企業服務型制造在企業總收入中占比達到30%以上。
體制改革煥發活力
多種所有制全面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學習前蘇聯,實行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在計劃經濟時代,機械產品是“生產資料”,是最重要的國家管理物資,其生產安排、物資供應、價格制定、產品流通分配,完全由國家物資部門管理,機械工業各項經濟活動,完全實行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實施。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機械工業適時推動產供銷管理模式及價格體制改革,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解放了機械工業生產力,促進了機械工業大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充分發展,國企改革步伐加快,活力大為增強,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發展迅猛,已成為機械工業發展的主力軍和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政策指導下,機械工業國有企業經過擴權讓利、承包經營、制度創新與機制轉換、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等不斷改革、改組、改制,進一步優化了組織結構,精干了主業,激發了市場活力。目前,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深入推進,企業骨干支撐作用日益凸顯,特別是在履行社會責任、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等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在為國計民生工程提供關鍵裝備、挑戰極限制造和引領行業發展方面貢獻突出。
民營企業、三資企業及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迅猛,民營企業成為創新發展的主力軍。以2000年至2015年為例,機械行業民營企業由1.8萬家、占比54.63%,發展到6.78萬家、占比82.79%,資產總額比重由25.2%升至49.69%,主營業務收入占比由37.15%升至59.05%,利潤總額由占比43.69%增至55.4%,成為了機械工業創新發展的主力軍。三資企業自1981年批準第一家中美合資機械企業,1983年批準第一家汽車合資企業,至2015年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三資企業已達11016家,其資產總額、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占機械工業全行業的比重分別達17.63%、17.38%和18.65%,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外貿出口快速攀升
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
1956年中國就開始出口機械產品,但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機械產品主要是按國家間的協定,以無償援外的形式出口。到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機械產品貿易出口。改革開放初期,機械產品整體出口水平很低,對外貿易出口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和材料密集型、工藝簡單的標準件、手用工具等,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微不足道。1985年國務院把機電工業確定為中國出口的重要戰略產業之一,此后機電產品出口得到持續高速發展,特別是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后,機械工業抓住國際產業加快轉移的歷史性機遇,機械產品出口貿易發展進入歷史上最好最快的發展時期,中國機械工業對全球機械產品出口貿易增長的貢獻不斷加大。
據原機械部外貿業務統計口徑,1978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總額僅為2.61億美元,在世界上占比微乎其微。1990年機電產品出口額手次突破100億美元,2000年突破1000億美元,2011年突破1萬億美元,2018年已達14607.2億美元,是1978年的5597倍,年均增長24%。機械工業口徑外貿統計數據始于2003年,當年機械工業外貿出口總額559.9億美元,2005年突破1000億美元,2006年首次實現了外貿順差,由凈進口國成為凈出口國,近幾年來,機械工業貿易順差均在1000億美元左右。2018年機械工業出口達到4510.33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占我國外貿出口總量的比重達18.13%,2003~2018年間機械工業出口年均增長15%。機械工業出口結構由加工貿易和以中低檔產品為主,向一般貿易和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與成套設備升級。
同時,積極利用外資與擴大對外開放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三資企業數量已從1981年的1家發展到2015年1.1萬家。2018年機械工業三資企業出口額占全部機械工業的比重高達44.34%。
在此基礎上,順應改革開放的大潮,我國機械企業加快了“走出去”步伐。一批骨干企業通過海外并購,擁有了國際知名品牌的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優秀人才和海外市場,提高了發展起點;一批企業在境外投資建廠、開辦研發機構取得成功,拓展了發展空間;一批企業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找到了新的發展商機,成為了國家對外開放的骨干力量;一批企業已開始從單一產品的輸出轉向成套設備、資本、技術和服務的輸出,出口附加值顯著提高??傮w來看,機械工業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意識、能力和水平不斷增強,已經成為國際市場競爭中的一支勁旅。
新時代機械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
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是在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機械工業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建設機械強國,就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
聚焦高質量
集中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奠定了機械工業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堅實基礎,但面對當前所處的內外部經濟環境,對比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大與強的不平衡、量與質的不平衡、質與價的不平衡問題較突出。產業整體仍處于全球裝備制造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關鍵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及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依然較高。在前沿產業核心技術領域,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較大。
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結構性矛盾中。主要是:產能規模與結構不平衡,高端不足、低端過剩;主機與基礎支撐不平衡,基礎技術、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相對薄弱;產品品種數量與質量水平不平衡,產品的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有待提高;“走出去”步伐與國際化競爭力發展不平衡,在人才、經驗、品牌建設和適應能力上亟待加強;區域協同與發展不平衡,需要加快區域之間、軍民之間、上下游之間的融合發展。
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發展程度和水平上。主要是:科技開發與投入不充分;兩化融合、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不充分;服務型制造與商業模式創新不充分;融合發展不充分;企業文化建設和工匠精神培育不充分,整體推進有待深入。
對標高質量
以改革創新精神謀劃推進發展
在總結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機械工業發展成就與經驗的基礎上,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結合新形勢新要求謀劃和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樹立高質量發展的思想理念,把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長期指導思想。引導行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認真總結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機械工業發展的經驗啟示,堅定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信心和決心,牢固樹立科學發展、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引導行業自覺把產業、企業發展置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進行思考,放在深化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放在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建設機械強國中去定位,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
界定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基點,以問題為導向,著力解決好行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問題。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繼續把行業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穩增長作為重中之重。加強調研和行業分析,充分發揮行業重點企業的骨干作用,鞏固好行業平穩健康的發展態勢。進一步聚焦質量品牌的發展瓶頸,強化管理,夯實基礎,降本增效,推動行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多措并舉促進行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盡快進入質量時代。
找準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集中做好“調結構、補短板、換動能”。認真總結“十三五”,謀劃“十四五”,大力推進轉型升級。加強對機械產業布局、區域經濟發展的謀劃引導,促進科學有序、協調均衡發展。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加強行業自律、優化市場環境,推動過剩和落后產能退出。持續推進自主創新,依托國家重點工程、重大項目等平臺,重點針對基礎技術、共性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等薄弱環節,集中攻關取得突破。瞄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薄弱環節,下功夫補齊短板,強能力、提水平。加快推動兩化融合、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及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實現動能轉換,提高供給能力水平。
拓寬高質量發展的業務領域,提高開放升級融合發展水平。堅持進一步擴大開放和實施“一帶一路”建設,努力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妥善應對貿易摩擦,不斷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水平。以實施“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行動計劃”為突破口,聚焦發電設備、工程機械、冶金設備等重大裝備“走出去”,強化標準化服務工作。進一步做好關稅稅率調整等政策咨詢工作,做好產業損害調查、貿易救濟與引資引技引智等專業化服務。同時,積極促進軍民融合發展,努力為落實惠民工程發揮作用。
總之,機械工業要以遵循新發展理念,圍繞落實制造強國戰略和機械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部署要求,以改善供給側結構為主線,以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抓手,以實施“十三五”行業發展綱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堅持創新驅動、質量提升,堅持兩化融合、智能轉型,堅持開放升級、協調發展,著力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補短板、提品質、增效益,加快推進行業轉型升級,推動全行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機械工業由大變強。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信息部)
供稿: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信息部
本文鏈接:http://www.kechuanglian.com/content.aspx?url=rew&id=1887
相關新聞
- 2019-10-09體系完整 機械工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 2018-12-29改革開放40周年機械工業杰出產品名單出爐,哪些機床企業上榜?
- 2017-11-22機械工業發展態勢穩中向好,市場信心穩步提升

成員中心
- 上海會通自動化科技發展有限公
- 中達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 長春禹衡光學有限公司
- 睿工業
- 廣東美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高創傳動科技開發(深圳)有限
- 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深圳市機械行業協會
- 廣東省自動化學會
- 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
- 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
-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
- 富士康科技集團
- 深圳眾為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誠達運動控制系統有限公司
- 常州精納電機有限公司
- 杭州之山智控技術有限公司
- 杭州中達電機有限公司
- 杭州日鼎控制技術有限公司
- 杭州米格電機有限公司
- 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登奇機電技術有限公司
- 上海三竹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 深圳市艾而特工業自動化設備有
- 深圳市億維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
- 湖南科力爾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深圳市四方電氣技術有限公司
- 武漢邁信電氣技術有限公司
- 廣州市珠峰電氣有限公司
- 清能德創電氣技術(北京)有限公
- 畢孚自動化設備貿易(上海)有
- 富士電機(中國)有限公司
- 松下電器機電(上海)有限公司
- 路斯特運動控制技術(上海)有
-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
- ABB(中國)有限公司
- 施耐德電氣(中國)投資有限公
- 丹佛斯自動控制管理(上海)有
- 三菱電機自動化(上海)有限公
- 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
- 歐姆龍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
- 山洋電氣(上海)貿易有限公司
- 柯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
- 康耐視
- 埃莫運動控制技術(上海)有限
- 上海安浦鳴志自動化設備有限公
- 諾德(中國)傳動設備有限公司
- 利萊森瑪電機科技(福州)有限
- 易格斯拖鏈軸承倉儲貿易(上海
- ACS Motion Control(弘柏商貿(
- 蘇州鈞和伺服科技有限公司
- 臺灣永宏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廈
- 北京研華興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 臺安科技(無錫)有限公司
- 海頓直線電機(常州)有限公司
- 杭州摩恩電機有限公司
- 梅勒電氣(武漢)有限公司
- 亞德諾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
- 上海摯驅電氣有限公司
- 上海鴻康電器有限公司
- 上海開通數控有限公司
- 上海翡葉動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維宏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弈貓科技有限公司
- 和椿自動化(上海)有限公司
- 光洋電子(無錫)有限公司
- 圖爾克(天津)傳感器有限公司
- 堡盟電子(上海)有限公司
- 廣州市西克傳感器有限公司
- 約翰內斯·海德漢博士(中國)
- 宜科(天津)電子有限公司
- 美國邦納工程國際有限公司
- 庫伯勒(北京)自動化設備貿易
- 奧托尼克斯電子(嘉興)有限公
- 皮爾磁工業自動化(上海)有限
- 深圳市英威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 深圳威科達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市微秒控制技術有限公司
- 深圳易能電氣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深圳市正運動技術有限公司
- 深圳市合信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
- 深圳市吉恒達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銳特機電有限公司
- 深圳市顧美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安納赫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市金寶佳電氣有限公司
- 深圳市泰格運控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市麥格米特驅動技術有限公
- 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深圳市庫馬克新技術股份有限公
- 深圳市藍海華騰技術股份有限公
- 深圳市正弦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 深圳市艾威圖技術有限公司
- 無錫信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 臺州市格特電機有限公司
- 天津龍創日盛機電實業有限公司
- 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
- 四川零點自動化系統有限公司
- 庸博(廈門)電氣技術有限公司
- 北京凱恩帝數控技術有限責任公
- 北京配天技術有限公司
- 歐瑞傳動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院
- 西安微電機研究所
- 蘭州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太倉摩力伺服技術有限公司
- 泰志達(蘇州)自控科技有限公
- 無錫創正科技有限公司
- 寧波菲仕電機技術有限公司
- 杭州中科賽思伺服電機有限公司
- 世協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太倉摩訊伺服電機有限公司
- 浙江禾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騰禾精密電機(昆山)有限公司
- 杭州納智電機有限公司
- 杭州德力西集團有限公司
- 嘉興德歐電氣技術有限公司
- 臥龍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寧波海天驅動有限公司
- 德恩科電機(太倉)有限公司
- 常州展帆電機科技有限公司
- 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廣東科動電氣技術有限公司
- 深圳市百盛傳動有限公司
- 廣州賽孚德電氣有限公司
- 廣州金升陽科技有限公司
- 廣東伊萊斯電機有限公司
- 珠海市臺金科技有限公司
- 東莞市卓藍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 東莞新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成都思迪機電技術研究所
- 深圳市英威騰智能控制有限公司
- 深圳市錦凌電子有限公司
- 深圳市雷賽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
- 深圳市雷賽控制技術有限公司
- 橫川機器人(深圳)有限公司
- 武漢久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市默貝克驅動技術有限公司
- 深圳眾城卓越科技有限公司
- 泉州市桑川電氣設備有限公司
- 江蘇本川智能電路科技股份有限
- 臺州市金維達電機有限公司
- 深圳市多維精密機電有限公司
- 上海尚通電子有限公司
- 配天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
- 瑞普安華高(無錫)電子科技有
- 深圳市青藍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
- 廣州科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東莞市成佳電線電纜有限公司
- 深圳市朗宇芯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軟贏科技有限公司
- 常州市領華科技自動化有限公司
- 杭州眾川電機有限公司
- 江蘇智馬科技有限公司
- 海禾動力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杭州賽亞傳動設備有限公司
- 廣州富燁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
- 日立產機系統(中國)有限公司
- 魏德米勒電聯接(上海)有限公
- 東莞市安揚實業有限公司
- CC-Link協會
- 北京精準博達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市山龍智控有限公司
- 蘇州偉創電氣設備技術有限公司
- 上海相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米菱電子有限公司
- 深圳市智創電機有限公司
- 深圳市杰美康機電有限公司
- 東莞市亞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 武漢正源高理光學有限公司
- 珠海凱邦電機制造有限公司
- 上海精浦機電有限公司
- 蘇州匯利瑞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市研控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微泓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 寧波中大力德智能傳動股份有限
- 成都超德創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 深圳市合發齒輪機械有限公司
- 溫州漢橋科技有限公司
-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
- 廣東派萊特智能系統有限公司
- 上海英威騰工業技術有限公司
- 寧波中控微電子有限公司
- 普愛納米位移技術(上海)有限
- 贛州誠正電機有限公司
- 三木普利(天津)有限公司上海
- 無錫新華光精機科技有限公司
- 廣東宏博電子機械有限公司
- 紐泰克斯電線(濰坊)有限公司
- 杭州微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和利時電機技術有限公司
- 廣東七科電機科技有限公司
- 艾羅德克運動控制技術(上海)
- 大連普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托菲傳感技術(上海)股份有限
- 杭州中科伺爾沃電機技術有限公
- 蘇州輕工電機廠有限公司
- 國訊芯微(蘇州)科技有限公司
- 鋒樺傳動設備(上海)有限公司
- 科比傳動技術(上海)有限公司
- 泰科電子(上海)有限公司
- 廣東速美達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 安徽謹銘連接系統有限公司
- 沈機(上海)智能系統研發設計
- 寧波谷雷姆電子有限公司
- 深圳市人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倫茨(上海)傳動系統有限公司
- 連云港杰瑞電子有限公司
- 歐德神思軟件系統(北京)有限
-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 凌華科技(中國)有限公司
- 浙江銳鷹傳感技術有限公司
- 廈門唯恩電氣有限公司
- 深圳市高川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
- 北一半導體科技(廣東)有限公
- 深圳市步科電氣有限公司
- 東莞市凱福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 杭州海拓電子有限公司
- 樂星電氣(無錫)有限公司
- 上海奧深精浦科技有限公司
- 崧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珠海運控電機有限公司
- 常州拓自達恰依納電線有限公司
- 浙江省諸暨市精益機電制造有限
- 深圳市多賀電氣有限公司
- 上海贏雙電機有限公司
- 深圳市卓航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 蘇州市凌臣采集計算機有限公司
- 南京芯馳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